2018年12月28日晚上18点我校哲学系教授杨庆峰在AJ104给同学们开展一场以"智能时代的人类自画像"为主题的讲座。讲座围绕智能时代的发展分析哲学在这一时代应该发挥的用处。
首先,杨教授以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背景,为同学们分析了当下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的现状,他例举目前已经出现的无人银行、无人餐厅等,向我们解释他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即机器像人一样去思考,"认知与计算"使机器也能做到思考、感知、行动这三件事。这些事实都在向我们发出信号:这个时代在变化,我们应该关注人工智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其次,杨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了人与人性。想要让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该领域必须包含更多人类智能的多样性、精妙和深度。AI的发展应该与正在进行的关于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研究相结合,并得到相应的指导。AI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增强我们的人文性,而不是削弱或者获取它。
随后,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哲学的理性认知功能,理性阐述智能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形式,又要防止理性反思的过渡傲慢,合理地对待人类情感与想象。从小方面看,第一,澄清概念,应该阐述数据、智能、人工智能等概念的关系。第二,问题澄清,阐述在上述技术背景下,传统问题在当下有了哪些新的表现、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第三,面对恐慌,智能时代地人类出现了新的恐慌形式,如数字裸奔和隐私泄露等。
最后,杨教授提出一些简洁却引人深思地结论。作为一名老师,他说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最高目的是为"理性存在物命运共同体"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精神内核;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不需要唐吉柯德式的"勇士",幻想出并不存在的目标;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还有由传承物本身带来的人类记忆、情感与认同;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要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加以敞开,二者并不是两个端点上的存在,而是正在融合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哲学需要出面!
此次讲座圆满结束,杨教授的讲座简洁而富含哲理,逻辑性表达了自己对于智能革命时代的独到见解,既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清当今时代的现状,也为我们敲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警钟。(文/叶紫欣,图、审核/林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