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晚,由上海大学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主办的读书会项目在南区一间书屋举办了冬季学期的最后一次活动。本学期读书会项目举办了10期共计15场活动,近百名同学积极参与其中。
本学期阅读的书目包含文史哲政法多个方面,题材丰富,内容深刻,意在拓宽同学们的阅读面,提升其人文素养。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在阅读《野草》时,朱善杰老师先为同学们讲解了创作背景,并借此告诉同学们人生也是一样,总会有迷茫的时候,但要有信心与希望。而后,老师带同学们细细探究了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和鲁迅先生内心的矛盾。最终上升至哲学高度。
图一 “青年、理想与人生”系列之二——读《野草》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梭罗的精神世界,文学院的吕永林老师带同学们走进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他采用朗读接力的方式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赏析了许多名句,让同学们感受到淡泊的梭罗内心中的生命力。
图二 读《瓦尔登湖》
徐有威老师为同学们解读的是一本自传性随笔《上校的儿子》。他先与同学们聊家乡文化故事,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并由此引出本书。徐有威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和书中图片,让同学们多方面地了解本书,读透本书。而后徐有威老师还给同学们讲述了民国历史故事,同学们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认真听讲,热情互动。
图三 “告诉您一个国民党军统上校特务的故事”——读《上校的儿子》
在开展“读《袁氏当国》”活动时,文学院的杨雄威老师通过对文中宋教仁遇刺案的分析,谈到历史中前因后果的逻辑推理及对史料正确性的判断。他强调了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及质疑精神,而不是对外界的观点全盘接受。同学们对此积极思考,给出自己的见解。在思想碰撞中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四 读《袁氏当国》
先提出了几个鸦片战争相关问题,孟祥栋老师而后带领同学们一起在《天朝的崩溃》中寻找答案。这次活动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思考,收获颇丰。有的同学甚至与孟祥栋老师交换联系方式,希望有更深入的交流。
图五 读《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来自文学院的舒健老师为同学们解读的是《现代社会的形成》。此书是从西方的视角来理解西方社会的形成过程。通过看西方的发展历程,同学们更客观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形成过程,并且对于中国的未来进行展望。
图六 读《现代社会的形成》
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而鲍建竹老师介绍的便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通过鲍建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萨特的存在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七 人道主义何以可能?——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怀着对庄子的喜爱,同学们聚在一起,在社会科学学部茅宇凡老师的带领下,重读《逍遥游》,体会庄子的人生智慧。同学们就何为逍遥、内外条件对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对庄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对庄子有了自己的思考。
图八 人生逍遥何处有?——读《庄子浅注》
为什么国民党最后会失败?来自文学院的博士生杨阳老师与同学们一起阅读书籍《党员、党权与党争》,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最后,杨阳老师从国民党的失败中得出结论,以史为鉴,希望同学们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做出正确的选择。
图九 读《党员、党权与党争》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人工智能,法学院的陈吉栋老师就“人工智能的时代挑战与法律应对”这一主题对《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一书进行解读。活动主要讨论“智能法律辅助系统的影响”和“无人车的责任归属问题”两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图十 读《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而我们课外培养中心的读书会项目正是给同学们阅读、分享书籍的一个平台,望同学们能在读书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图/课外培养中心·学业发展指导中心,文/杨雅琴,审核/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