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三日晚间六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以及新加入的同学们聚集在社区学院401教室开始了对尼采的著作《历史对人生的利弊》的第二次讨论。
通过上一次课的讲解,对哲学知之甚少的同学们即便还没完全将一只脚跨入哲学的大门,也不再是对哲学全然不知了,每个人的脸上不再是迷茫,不再是困惑,不再是淡漠,而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对哲学想要深入了解的渴望,对老师的讲解的期待。我们的读书会就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开始了。
首先,刘友古老师延续上次的话题,继续讲解尼采的《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但这次和上次有点不一样,不只是解释概念,品读书中语句,还有对当今中国与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比较,对尼采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解决的方法的思索。尼采认为历史应该服务于生活,而不是生活被历史所覆盖,人们不应该成为历史的奴隶,被历史支配,活在过去的支配下。刘友古老师由此去反观资本飞速积累、发展迅速的当今中国以及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指出今天的中国不就和当时的德国一样吗,而中国的教育比当时的德国更加注重历史。一个国家越活在历史中,它开创历史、创新发展的动力就越小。刘友古老师声情并茂又切中时弊的讲述让同学们纷纷陷入思考,同时,也点燃了同学们讨论的热情,让课堂气氛逐渐升温。
一名同学打破思考气氛的发言成为了导火索,瞬间将气氛点燃,让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而起初只是同学于老师间的互动答疑,但随着越来越多同学的参与,讨论的重心由师生转向学生与学生间的辩论。有同学指出,尼采对于历史的想法有些偏激,完全用生活衡量历史是错误的,历史并不是虚无的。话音刚落,立马有同学反驳,她认为尼采的意思是要注重生活,不要过分被历史束缚,又有同学补充尼采并没有否认历史,只是指出了人们对于历史的错误做法,随后,又有几个同学也加入了讨论。随着讨论逐渐深入,同学们对尼采的看法始终不能统一,而这时刘友古老师也加入了讨论,他指出尼采认为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应该是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各占一点,三者结合才是好的,同时,历史不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最根本的应该是生活。历史源于生活,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人们才能超越过去的历史,创造出属于当代人的历史。
读书会在这样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圆满成功。夜幕中,同学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无论是对尼采的思想表示赞同,还是对其提出质疑,亦或是仍然一知半解,但总有些东西不一样了,思考与讨论让人的心智有所成长,这才是读书会带来的无形的财富。
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
审核:尹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