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2018秋季学期跨文化交流项目圆满落幕

创建时间:  2018/11/02  叶倩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1日19:30,社区学院403内响起的热烈掌声为邓志勇老师的英语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于此同时,2018年秋季学期跨文化交流项目也正式落下帷幕。本次项目课程由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联合外国语学院举办,其中既有陈秀猛、肖福寿、韩静、邓志勇四位老师带来对学术英语口语及写作的深刻剖析,还有外教Andrew、留学生带来的精彩的“跨文化”分享与交流。

据大多数同学反映,在课程没有开始之前,刚步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对陌生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考试形式感到不同程度上的迷茫与疑惑,但是,在老师们深入浅出、贴近实际生活和应试的教导方式之下,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英语学习策略和应试技巧都获得了质的提升,可以说达成了跨文化交流项目开展的预期目的。

在“揭秘雅思口语”讲座上,陈秀猛讲师对雅思口语考试的考试评分标准、考核的侧重点、近年来考试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全面解读并且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很高的建议,如通过录音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语速、词频词量、用语习惯等。“口语考试并不仅仅只是一次测试,它还可以是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这样的引导激励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课后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就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英语交流方面的问题与讲师进行交流,很多同学都表示在课堂上了解到很多新的学习方法,并期待能再次听到类似的讲座。

在“Writing Matters”讲座上,肖福寿教授总结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公式,W=VP,W1=BBC及W2=SURE=CORG等。写作是一门词句组成构建的艺术,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肖教授也充分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为同学们指明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在“学术英语写作的打开方式”讲座上,韩静博士从标准化、规范化的角度为同学讲解了学术英语写作的格式和构思技巧,拨开了英语论文写作的疑云。特别的是其中思维导图的构建技巧令不少同学大呼受益匪浅。课后一位同学表示,他看待英语写作的方式从“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吗?”到“我有特殊的写作技巧”。真正掌握了英语写作的方法。

在“英语写作的语篇构建与修辞策略”讲座上,从篇章构建的把握讲到令句子生动化的修辞方法,邓志勇教授悉心全面地带来了干货满满的课程。同学们都专注认真地记录,生怕错过哪一点细节。课程结束后,他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希望课时可以更多”,“希望课程还可以继续,可以听到更多内容”。

与讲座形式不同,“外教和你聊”“留学生咖啡英语沙龙”则给大家提供了表达、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刚开始时,由于自信心不足,大多数同学都不会主动开口,但在外教和留学生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之下,通过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同学们放下了心头的疑虑,突破了语法的桎梏,勇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与其他人进行激烈的讨论或生动的分享。黄同学说“学校有很好的资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地道外语,锻炼听力,我自己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乐在其中。”跨文化交流课程就是以这种与地道外语“face to face”的形式,使同学们亲临于一种不同的文化氛围。

本学期的跨文化交流项目课程中,同学认真学习,积极沟通,老师春风化雨,排疑解惑,将大量实用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技巧浓缩于课堂,保证同学学有所获,学无所惑,为之后的学习指示了明确的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同学们课后不仅要将课堂内容吸收消化,还要不断地以知识积累充实自己。未来,相信在上海大学和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的支持之下,跨文化交流项目会继续为大家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并携手而行,共同成长。(文/康钰,图/课外记者团,审核/叶倩)





上一条:【领略传统艺术】2018秋季学期领略传统艺术系列课程圆满结课

下一条:上海大学第六届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成功举办